跨越世紀的接力丨沈陽98歲志愿軍老兵一家三代人的家國情懷
11月27日,第十一批志愿軍烈士遺骸迎回的前一天,家住沈陽市沈北新區的98歲志愿軍老兵郭平友穿上了珍藏的軍裝,又仔細地擦拭胸前的軍功章。“明天戰友們回家,我年紀大了不能去現場了,我在家里迎接他們。今天再試試這身軍裝。”
郭平友入伍時的老照片
郭平友,1926年生人。1948年8月,郭平友參軍服役于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8軍142師426團,1950年進入朝鮮戰場,擔任話務兵,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獲三等功。戰爭結束后,郭平友解甲歸田,回鄉務農。
祖孫三代合影。郭平友(中),郭偉軍(左),郭彬(右)
戰爭經歷,在郭平友的身體里留下了一枚彈片,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對戰友的無盡思念,也在他的后代心里種下了參軍報國的信念。1983年,郭平友的兒子郭偉軍參軍入伍,2013年,郭平友的孫子郭彬也踏上了從軍之路,駐守在爺爺郭平友曾經戰斗過的鴨綠江口……祖孫三代接力從軍,演繹著一段跨越近一個世紀的保家衛國的傳奇佳話。
祖輩:烽火歲月,好男兒保家衛國
郭平友和他的戰友們
入朝作戰那年,郭平友只有24歲。從長津湖的冰雪激戰,到漢江的波濤洶涌,從上甘嶺的堅巖鏖戰,至金城的最終決戰,郭平友歷經無數次戰火的洗禮與錘煉。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談到抗美援朝那段往事,談到犧牲的戰友,這位經歷了血與火洗禮的老人還是眼眶泛紅。
郭平友三等功獎狀
在上甘嶺戰役中,激烈的戰斗讓通訊線路多次被切斷。郭平友先后7次冒著戰火,頂著空中不時飛來的炮彈穿梭在戰場上搶修通訊線路。最后由于通訊電線被多次接續后過短無法再接,他只能在炮火中用牙齒死死咬住電線維持線路暢通,一直堅持到戰斗結束。這根電線讓郭平友掉了三顆牙齒。
“敵強我弱,為了勝利,別說幾顆牙了,我這條命搭上都行啊!”郭平友說。提及電影《上甘嶺》中,戰士們出坑道取水遭敵機槍掃射斷水數日的悲壯場景,郭老說:“那絕非虛構,那是我的親身經歷。”
芳華過去,曾經血氣方剛的戰士變成了耄耋老人。
3郭平友時常拿出老照片,思念當年的戰友。
一次戰役中,郭平友負責觀察敵軍動向,忽然一個東西擦著他的右肩砸在腳邊,把棉衣劃出了一個大口子。他撿起來一看那是一片三寸多長的彈片,握在手里還在發燙。70年后的2022年,當醫生在為他做全身CT檢查時,意外發現他的后腰皮下竟藏著一塊金屬異物,正是當年那枚炮彈留下的印記。“醫生說要取出來,我拒絕了。當時都沒炸死我,現在我更不怕它了!”郭平友說,這枚金屬已與他相伴多年,成為了他身體的一部分,雖然偶爾會帶來一絲隱痛,但這份痛楚卻時刻提醒著他,勿忘保家衛國的初心與使命。
父輩:和平年代,從軍報國守護家園
戰爭結束后,郭平友解甲歸田,在沈陽市沈北新區成為一名農民。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不繼續留在部隊,或者為自己謀個一官半職?郭平友說:“我就是農民出身,我愛種地。我們浴血奮戰不就是為了讓中國人有地種,有糧食吃,有房子住嗎。對我而言,能親手耕種,就是最大的幸福。”
郭平友膝下有一女三子,郭偉軍是老人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家中最小的一個。郭偉軍從小聽著父親的戰斗故事長大,心中那顆“從軍報國,守護家園”的種子悄然生根發芽。
郭偉軍軍裝照
1983年,20歲的郭偉軍終于踏上了從軍之路,然而這段經歷卻并非一帆風順。和父親全力支持的態度截然不同,母親對他的這個決定很反對。“我媽說家里農活多,需要人手,死活不讓我去!但我知道,她是怕我有個三長兩短。”郭偉軍怎么勸說也改變不了母親的態度,最后郭偉軍也放出了狠話。“媽,你就讓我去吧,就算我戰死沙場,你不還有兩個兒子呢嘛!”郭偉軍說出這句話后,母親轉身不語。此后,郭偉軍當兵的事母親再不阻攔。
入伍后,郭偉軍加入16野戰軍炮兵連,每日刻苦訓練,只為有朝一日能像父親那樣站在保衛祖國的最前線。四年軍旅生涯,他雖未親歷戰火,但那份堅韌與勇氣,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軍魂深處。
郭偉軍向記者展示自己當兵時的照片
退役后,郭偉軍回到父親身邊,父子倆肩并肩在田間地頭揮灑汗水。郭偉軍笑道:“雖然沒有上過真正的戰場,但這段經歷,已足夠讓我無愧于心,給自己一個圓滿的交代。”
父子兩代,以不同的方式,共同守護著這片土地的安寧與希望。
孫輩:新時代里,守大家護小家
2013年,郭偉軍的獨子郭彬正讀大三,學校征兵的消息傳來,讓他心情無比激動。因為從小受到爺爺和父親從軍經歷的影響,他第一時間報了名。體檢通過后,他才滿懷忐忑地向雙親透露了這一決定。
郭彬所在武警部隊時的照片
與父親當年參軍時奶奶堅決反對的情景不同,郭偉軍夫婦對兒子的“先斬后奏”給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與鼓勵。郭偉軍說:“我曾從父親那里接過保家衛國的接力棒,現在傳到了你的手上了,兒子,好樣的!”
入伍后,郭彬被分配到了丹東市武警部隊,那里正是鴨綠江口,一個承載著無數英雄記憶的地方。他站在江邊仿佛看到了爺爺當年從這里出發,為了保家衛國而奔赴前線的英勇身影。那一刻,他的熱血似乎被點燃,心中充滿了對戰斗的渴望。
每天枯燥的訓練與想象相差很遠。班長似乎看出了郭彬的顧慮,就找他談心。“部隊是一所大學校,是一座大熔爐,進來一身鐵,出去滿身鋼。”班長的開導讓郭彬重新審視了當兵的意義。兩年的軍旅生涯讓郭彬理解到,在和平時期,保家衛國不僅僅意味著沖鋒陷陣,更在于做好自己,照顧好身邊的人,這份責任同樣重大而神圣。
退伍后,郭彬追隨爺爺和父親的腳步,回到沈陽市沈北新區當上了一名社區書記。社區的工作瑣碎而繁重,但每一件小事都牽動著居民的心。家里的暖氣是否溫暖、下水道是否暢通、樓道是否干凈整潔……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卻都是郭彬心中的大事。“如果說爺爺和父親是在戰場上保護國家,那我現在就是在工作中守護百姓,不管保大家還是保小家,都是為國家!”
目前,郭平友一家四世同堂,郭彬還有一個可愛的女兒。郭彬說,等她長大后,也讓她當兵,郭家“保家衛國”的傳統不能丟。
人們常說“一人當兵,全家光榮”。從戰火硝煙到和平盛世,郭家三代人代代從軍的故事,正是勇氣、忠誠、犧牲與奉獻的革命軍人精神的最好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