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陽之城 文脈千載 | 朝陽:一座寶藏之城
編者按
古時稱山南水北為“陽”。因更加溫暖舒適,古人往往擇“陽”而居。久而久之,古老的城市便延續千年,留下無數文化古跡和歷史傳說。在遼寧省的14個地級市中,有3個城市名字帶“陽”,它們是沈陽、遼陽、朝陽,它們都是歷史文化名城。穿越千年時空,我們依然能夠通過它們了解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在群峰連綿的遼西山區,在獨流入海的大凌河畔,矗立著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朝陽。
朝陽地處京、津、唐和東北城市群中間,是連接東北與關內的咽喉要道。東晉十六國時期這里叫龍城,北魏、隋、唐時稱營州,到了遼、金、元時又稱興中府,直到清乾隆四十三年才定名朝陽。一千多年來,朝陽這座古城一直是東北的交通樞紐和文化交流中心。
穿越千年回響,凝眸文化風華。朝陽的歷史脈絡和文化遺存在遼寧極為特殊,這里不僅因“三燕文化”而獨具特色,更由于牛河梁遺址的重大發現而聞名天下。
文明曙光 紅山古國
談及朝陽,當地人會說這里是“寶藏之城、尋根圣地”。在朝陽這塊沃土之下,化石資源最為豐富,這里發現了“地球上第一只鳥、第一朵花”,被譽為世界級化石王國。
除了化石寶藏,朝陽這個地方還因其在紅山文化上的重要發現,而被更多人津津樂道為歷史文化的寶藏之地。
在朝陽市建平縣與凌源市交界處,努魯兒虎山谷間有3道長約10公里的丘陵土梁,因狹長的牤牛河從這里蜿蜒而過,故得名牛河梁。1981年,在牛河梁發現了大型紅山文化遺址群。經過40多年考古挖掘,牛河梁遺址已有編號的遺址點共16處,其中重要遺址有:女神廟、祭壇、積石冢和金字塔,是牛河梁遺址的核心保護區。
近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對牛河梁大型遺址群的重點發掘中,新發現了九座大型臺基。臺基是古代大型建筑遺留的基礎,這九座臺基總占地面積達到6萬多平方米,考古學家據此推測,5000多年前這里曾經有恢宏的建筑群,這個區域很有可能是紅山先民重要的祭祀區。
考古學泰斗蘇秉琦指出,“牛河梁紅山文化壇、廟、冢三種遺址的發現,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史前文化發展的最高水平,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中華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此外,通過在牛河梁遺址出土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文物,證明了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名譽所長郭大順認為,“壇廟冢,玉龍鳳,它們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提供了真正的考古證據!”
三燕古都 龍城朝陽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厚重大氣的龍城一直是邊塞詩人對朝陽的注解。
朝陽,古稱龍城,有著1600多年的建城史。在東晉十六國時期,鮮卑慕容氏在北方建立了前燕、后燕、北燕三個地方政權,均以龍城為都城或陪都,因此朝陽又被稱為“三燕古都”,朝陽也由此成為東北歷史上最早的都城。
朝陽這座城市的歷史可從一座古塔窺見一角。朝陽北塔,被稱為“東北第一塔”,先有北魏的馮太后在朝陽修建“思燕佛圖”木塔,后有隋文帝在這里重建“梵幢寺塔”,再有唐明皇令安祿山在這里修繕“開元寺塔”,直到遼代的“延昌寺塔”,朝陽北塔才得以定型。
三燕時期的朝陽,不僅是東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也是北方少數民族與中原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地帶,還是佛教文化北傳路線上重要節點,更是北方草原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在促進中華民族形成,推動中西文化交流中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
朝陽的三燕文化遺存豐富,最具代表性的是慕容鮮卑族的墓葬群,出土了馬鐙、金步搖、鴨形玻璃注、馮素弗墓壁畫等珍貴文物驚艷世界。今年9月,“龍城之金:遼寧三燕文物選粹,337-436”展在美國紐約華美協進社中國美術館開幕,海外觀眾沉浸于中華民族文化的無限魅力與歷史的博大精深。
朝陽,從誕生那天起,便鍍上了歷史與文化的雙重印記。對話千年文明,這座歷史文化厚重的寶藏之地,在漫漫長河中璀璨發光,等待我們不斷去探索和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