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21世紀報點贊遼寧朝陽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
中國日報旗下的21世紀學生英文報刊登了遼寧朝陽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報道,點贊其豐富的歷史文化。
2023年7月13日,中國日報社聯合國家文旅部、遼寧省委宣傳部成功舉辦“中國日報紅山大講堂”活動。活動的成功舉辦為國家文物局12月9日正式宣布“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確認牛河梁遺址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代表”做出了貢獻,明確了西遼河與長江、黃河并列為中華文明的三大源頭。
牛河梁遺址位于遼寧朝陽,屬于西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距今約5800—5000年。遺址中有祭壇、女神廟和埋葬著貴族的積石冢,反映了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分化和祭祀禮儀。
牛河梁遺址 1981 年發現,后有諸多重要考古成果。2007 年有融入教科書倡議,2023 年 12 月 9 日被確證為古國時代代表,為進教科書奠定基礎。
在遼寧朝陽的群山之中,兩道完美平行的石墻橫跨數百米,中間卻隔著一道山梁和茂密的森林。即便用現代測繪技術,要實現這樣的工程都十分困難。那么,5000多年前的先民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謎題源自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作為目前發現的中國最早文明形態,這座古老的遺址已正式被納入改版后的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教材。
2023年底,國家文物局發布公告,牛河梁遺址被確證為古國時代第一階段的典型代表,這一重大發現將中華文明起源向前推進了500至600年。
在最新一輪考古發掘中,考古隊有了更多令人振奮的發現。考古人員發現了由9個臺基組成的建筑群,總面積近4萬平方米,最深處達4.6米。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郭明介紹,如此大規模的建筑群表明,5000多年前的紅山社會已經掌握了先進的建筑技術和測量方法。
正是這種高超的測量技術,讓紅山先民能夠在復雜地形中修建平行石墻。考古專家推測,他們可能掌握了某種天文觀測和測量工具,但具體是什么,至今仍是未解之謎。這種精確的測量能力,在遺址中的其他建筑中也多有體現。
最典型的要數三層圜丘式祭壇。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圜丘壇,比著名的北京天壇早了整整5000年。先民們采用“圓出于方,方出于矩”的方法,先畫正方形,再畫內切圓和外接圓,不僅確保了圓形的精準,更體現了對天文歷法的深刻認知——內環對應夏至日,中環對應春秋分,外環對應冬至日。
在7號臺基的發掘過程中,考古人員又有新發現。這里出土了一批特殊的陶器,都是沒有底部的祭祀用品。更令人好奇的是,還發現了一些直徑約1米、深50厘米的圓坑。這些圓坑中既沒有祭品,也沒有生活垃圾或火燒痕跡,其用途至今仍是一個謎。
面對這些謎題,考古工作者正在努力探索。通過對遺址的持續發掘和研究,一個擁有先進測量技術、成熟禮制體系、獨特建筑智慧的史前文明圖景正在逐漸清晰。這些發現不僅讓我們對中華文明的起源有了新的認識,也展示了先民們的非凡智慧。
牛河梁遺址猶如一本厚重的史書,每一次考古發掘都在為這本書增添新的篇章。隨著更多文明密碼的破譯,這座見證中華文明起源的遺址正等待著年輕一代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