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為科技強國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此刻,極目星空,中國紅分外耀眼!那是嫦娥六號在月球背面升起的豪情,是天宮空間站上中國航天員常掛胸前的自信。
此刻,遠眺大洋,中國之力律動勃發!那是馬里亞納海溝萬米深處奮斗者號傳回的影像,是南極羅斯海全新建造的秦嶺站上忙碌的身影。
此刻,放眼華夏,神州大地創新潮涌——我們建設了里程世界第一的高鐵網絡,我們建成全球最大口徑單天線射電望遠鏡,“中國的北斗”成為“世界的北斗”。
…………
科學技術關乎國家前途命運,關乎人民福祉。中國要強盛,要復興,一定要大力發展科技!
建設科技強國,向什么要動力?改革,唯有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體制改革作出一系列重要戰略部署,指引和推動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四梁八柱”基本確立,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實質性突破,創新體系效能不斷提升。
科技創新,我們趕上了最好的時代!
改革,向著縱深,更縱深
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總院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受益者,也是見證者。
自主研發的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測試中經100萬次彎折后竟沒有一絲裂紋!這不僅是一項中國第一、世界領先的科研成果,更由此打造了全國產化超薄柔性玻璃產業鏈。
“推動科技同經濟深度融合”“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持續深化的科技體制改革,破除了束縛、釋放了潛能,讓這家1953年成立的國家級科研院所,更加聚焦主業,加速玻璃研發,在信息顯示、新能源、生物醫藥、航空航天、深海探測等新興領域大顯神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把科技創新比作我國發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點燃這個新引擎必不可少的點火系。”
創新中國,越發高揚起深化改革的風帆!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舉一綱而萬目張,一系列改革之舉密集出臺,國家科技治理體系不斷完善——
科技體制改革有了“戰略藍圖”。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從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等8個方面提出30條改革意見,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
科技體制改革繪成“施工圖”。2015年9月,中辦國辦印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10個方面、32項改革舉措和143項政策措施,每一項改革任務均明確了具體成果、牽頭部門和時間進度。
政策法規不斷完善。《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關于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的方案》《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等政策措施相繼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等法律法規進一步修訂完善,為激發科技創新活力、促進科技與經濟融合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不斷探索新機制。重大科研任務“揭榜掛帥”,設立顛覆性技術專項,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制,重點專項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支持不同技術路線并行攻關,關鍵性應急性重大任務安排項目“賽馬”……一系列重大創新舉措讓科技界更具活力。
各地結合實際情況,紛紛出臺地方政策法規或實施細則,將科技體制改革精神落實落細。沈陽,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推動產業提質升級,大力實施IC裝備、機器人與智能裝備、高檔數控機床、重型燃氣輪機等重大科技專項;云南,探索推行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股權分紅激勵等政策,引導和鼓勵企業建立有利于自主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長期激勵機制;湖北,以省政府名義出臺《促進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暫行辦法》及配套實施細則,對職務科技成果的資產處置和收益分配、組織人事制度、稅收管理、工商登記等各項政策進行了針對性改革……
2023年3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關于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決定,其中一項備受關注——加強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中央科技委員會辦事機構職責由重組后的科學技術部整體承擔。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科技體制改革,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的根本動力。今日的中國,在全球創新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發生了新的變化,既是國際前沿創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共同解決全球性問題的重要貢獻者。
數據顯示,從投入看,2023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3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其中基礎研究投入達到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從產出看,2023年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成交額達到6.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6%;授權發明專利達到92.1萬件,比上年增長15.3%。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呈現新氣象。2023年,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商運投產,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外貿“新三樣”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增速喜人……
創新,決勝未來;改革,關乎國運!
活力,加速釋放,再釋放
曾經,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從事成果轉移轉化的科技工作者在職稱評定中總有一些越不過的坎:科技項目、科研成果、論文……
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加快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人才評價體系是重中之重。2015年,《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實行科技人員分類評價,建立以能力和貢獻為導向的評價和激勵機制”。2018年,中辦、國辦陸續印發《關于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關于深化項目評審、人才評價、機構評估改革的意見》;科技部、教育部先后推出“破四唯”相關改革舉措。2022年,科技部等八部門印發《關于開展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的工作方案》……
“破四唯”“立新標”,讓科技工作者在不同的賽道上,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評價。連續19年失敗后,山東省農科院的“土專家”崔鳳高,評上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的杜強,因為解決重點型號中的關鍵基礎科學問題,在SCI論文“不夠數”的情況下,獲得了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沒有留學經歷的“土博”左二偉,因為在動物基因編輯技術研究中的表現,被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引進。改革院士制度、實施長周期考核、加大穩定支持力度……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人才評價改革持續向縱深發展,極大調動了科技工作者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只是科技體制改革的一個縮影。
——印發《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劍指科技計劃管理。對原分散于各個部委和機構的科技項目進行重組,建立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強化頂層設計、打破條塊分割、改革管理體制、統籌科技資源、加強部門功能性分工。從此,科技計劃告別“九龍治水”,減輕了科研人員項目申請的負擔,讓科技資源配置更合理、更有效。
——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打通產學研通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規范科技成果轉化活動,加速科學技術進步,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例如,對完成、轉化職務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給予獎勵和報酬做出明確規定,極大打消了科技工作者在成果轉移轉化中“國有資產外流”的顧慮,讓科技與產業的鏈條更暢通。
——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著力為科研人員“減負松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和創新科研經費使用和管理方式,“減負1.0、2.0、3.0”,讓大家從煩瑣的表格和重復性工作中解放出來,將精力更多放在科學研究中。
科技體制改革出重拳、啃硬骨,打破制度藩籬,解開諸多束縛科技發展的枷鎖,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實現。
說起科技成果,我們如數家珍:在世界屋脊,世界上海拔最高、規模最大、靈敏度最強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正在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在大洋深處,“愛達·魔都號”自由游弋,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保家衛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我國自主研發的首口萬米科學探索井——深地塔科1井深鉆萬米,正向12000米進發;在實驗室,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二氧化碳到淀粉的從頭合成,“祖沖之”系列、“九章”系列,讓我國成為唯一在光學和超導兩種物理體系都達到量子計算優越性里程碑的國家……
說起科技人才,我們底氣十足:2022年,我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由2012年的324.7萬人年提升到635.4萬人年,穩居世界首位;青年科技人才規模快速增長,從2012年至2021年,自然科學領域博士畢業生總人數超過45萬人,博士后每年進站人數超過2.5萬人,80%集中在自然科學領域;越來越多青年科技工作者開始“挑大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參研人員中,45歲以下占比達80%以上,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者成果完成人的平均年齡已低于45歲……
說起科技影響力,我們正走向國際舞臺中央:2022年,我國世界熱點論文數量首次世界登頂,高水平國際期刊論文數量保持第1位,高被引論文數量、發表在國際頂尖期刊論文數量繼續位列第二;“一帶一路”科技合作方興未艾,2023年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發布的“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成果顯示,我國已與8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共建50多家“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在共建國家建成20多個農業技術示范中心和70多個海外產業園,建設了9個跨國技術轉移中心,累計舉辦技術交流對接活動300余場,促進千余項合作項目落地;2023年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0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穩步邁進……
神州大地,激蕩創新潮!
培育新質生產力,“最大變量”變“最大增量”
“我國科技隊伍蘊藏著巨大創新潛能,關鍵是要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把這種潛能有效釋放出來。”習近平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未來需要高質量發展,高質量發展必然具備高科技特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進程中的許多重大舉措,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持續推動將科技創新這一“最大變量”轉化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最大增量”。
改革,在解決制約高質量發展的突出矛盾上下功夫,在完善制度、健全機制、激發活力、增添動力上用實勁。
我國相繼發布《關于進一步完善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的公告》《科技成果賦智中小企業專項行動(2023—2025年)》等政策,不僅為企業送去稅惠“大禮包”,還加快科技成果匯聚共享,為中小企業創新、轉型紓難解困。
山東濰坊濰柴集團,清潔能源發動機裝配線持續滿負荷運轉。“正是緊緊依靠改革,濰柴集團從瀕臨破產發展成為全球知名發動機企業。”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信心滿滿,“我們要拿出更大決心和信心,持續推進改革,不斷激發企業創新發展的新活力。”
TCL,如今是國內唯一一家建立從顯示材料、顯示器件、顯示模組到品牌整機再到用戶和內容運營的垂直一體化產業鏈的廠家,全力搶占超高清視頻顯示產業“黃金賽道”。“政策紅利的疊加為企業提供了充足的科研資金保障。”TCL惠州華星財務負責人周興文說。
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被列為2024年九項重點任務之首,深蘊著增強新動能的長遠考量。
改革,彌合科技與產業的鴻溝,讓科技創新加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步伐,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有了源頭活水,創新的千里馬競相奔騰!
一道道“綠波”連接真實的城市交通——在浙江杭州,通過大數據實時優化紅綠燈時長,道路更加通暢。“企業是改革的受益者,也是參與者。”從事該業務的每日互動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方毅感觸很深,“我們積極擁護改革、全力投入改革,爭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力軍。”
山東港口集團全自動化碼頭建設創新團隊的帶頭人、大國工匠張連鋼是改革力量的見證人——在改革開放以后建設起來的日照港,由各種綜合因素聚集優化,異軍突起,已成長為“最年輕”的5億噸級港口、全球首個順岸開放式全自動化集裝箱碼頭,年貨物吞吐量居世界第七位。張連鋼很自豪:“歐洲的港口還邀請我們去‘傳經送寶’。”
我國科技型企業迅速壯大,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比重連續多年超過75%。“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激勵企業加快數智化轉型,打造更多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科技領軍企業,以企業生產技術的整體提升,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科技部部長陰和俊信心十足。
好消息,如雨后春筍!
陜西,科研人員領辦創辦科技型企業達到1395家,2023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達4120.99億元,同比增長34.95%;
福建,全球首個戊肝疫苗、國內第一支宮頸癌疫苗、國內首輛商用級無人駕駛巴士均出自廈門。《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顯示,廈門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80位、“科技強度”第81位。
遼寧,科技與產業“雙螺旋”融合發展,聚焦重點產業領域,推動建設了36家中試基地,培育科技服務機構400多家。
瞄準更多前沿領域布局,新支柱新賽道破浪向前!
2023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為958.7萬輛和949.5萬輛,連續9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為120.3萬輛,帶動我國躍升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出口國。
2023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到5362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09%。截至2023年底,我國衛星導航專利申請累計總量已突破11.9萬件,同比增長4.84%,繼續保持全球領先。
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0%。數字基礎設施不斷擴容提速,算力總規模達到230EFLOPS(EFLOPS是指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次數),居全球第二位。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已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等領域建成了45個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主導產業總產值達20萬億元。
伴隨著改革進程,科技創新滲透于生產力諸要素中,轉化為實際生產能力,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牢牢抓住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以新質生產力開辟發展新賽道、增強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新優勢,我們定能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把中國式現代化的美好圖景一步步變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