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密林里的抗戰生命線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
七月盛夏,陽光如火,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的密林里卻沁著涼意。踩著碎石小徑步行至山崖之下,一座天然石穴現于眼前,石穴外圍覆滿藤蔓。“若不是20世紀80年代經抗聯老戰士黃生發指認,誰能想到這不起眼的地方,竟然是東北抗聯第一軍的‘輸血管’——關門山秘密交通站。”同行的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研究部主任周浩介紹,“這里,曾是當地群眾為抗聯戰士傳遞情報、輸送物資的秘密通道,是他們冒著生命危險為抗聯守護‘地下生命線’。”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東北抗聯第一軍進入本溪地區開展游擊斗爭,有效牽制了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步伐。為了拔出抗聯這根“眼中釘”,1935年秋,日偽軍實施惡毒的“集家并屯”和“三光”政策。“老禿頂子、和尚帽子山區抗聯根據地周邊的山村民房被全部燒毀,村民被強行驅逐進指定的‘集團部落’里居住。”周浩指著山下的方向,神色凝重。
“日偽軍企圖以此來割斷抗聯與人民群眾間的聯系,可老百姓的心,他們怎么能捆得住!周邊地區好多村的村長和維持會長明面上受日偽政權任命和指派,私下里,周邊密營里戰士們的吃穿用度、軍需用品,就靠著他們源源不斷地送到這個站點,再由軍需人員輸送給山里的隊伍。”周浩說。
1936年春,抗聯同邵本良作戰時,獲得敵人妄圖利用嚴冬“徹底消滅”我軍在本溪縣隊伍的惡毒計劃。楊靖宇在夾皮溝湯石嶺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搞好密營建設,儲備糧食,以靜制動”。正是依靠這些散落深山的“生命支點”和群眾的舍命支援,抗聯的火種才得以在極端困苦中頑強存續,直至勝利的曙光降臨。
沿著盤山公路蜿蜒而上,在茫茫原野和崇山峻嶺之間,幾處抗聯密營遺址靜靜訴說著當年的艱辛:原木桿搭壘的“木刻楞”、三角形的“馬架子”、半埋地下的“地窨子”……“遼東山區嚴冬長達半年,動輒零下三四十攝氏度,滴水成冰。要在野外生存,這些密營就是抗聯將士越冬御寒、救治傷員、補給彈藥的生命支點。”關門山旅游有限公司工會主席唐菁萱指著復原建筑說,“里面空間局促,戰士們常常是抱著槍坐著睡覺。大雪封山時,多少人還穿著單衣夾鞋,光著頭在冰天雪地里戰斗。”
向東南驅車約40分鐘,便是抗聯一軍一師師部曾經的駐地——和尚帽子山。這里群峰連綿,海拔千米以上,林深坡陡,人跡罕至。當年,抗聯一師師部、保衛連和少年營的密營,就隱藏在那峰頂大片的白樺林中。周浩描述:“每年春節,散在周邊打鬼子、搞宣傳的各部戰士,都會回到這里過年,那是密營最有人氣的時候。”
1937年2月11日,農歷大年初一凌晨。就在幾小時前的除夕夜,和尚帽子密營空地里還洋溢著難得的暖意。抗聯一軍政治部主任宋鐵巖用松枝扎成“凱旋門”,門旁貼著他親手寫的對聯:“燒開水宰肥豬抗聯今日高山頂上過大年,反滿洲打鬼子戰士開春萬綠叢中殺敵人。”這位被楊靖宇親切喚作“老鐵”、被戰士們敬稱為“鐵主任”的年輕干部,與大家共度了天寒地凍中一個熱騰騰的除夕。然而,凌晨的槍聲撕裂風雪,數百日偽軍突襲包圍了密營。為掩護戰友撤退,28歲的宋鐵巖不幸中彈,血染雪原。
硝煙散盡,山河巨變。當年危機四伏的密營旁,“初心廣場”上抗聯戰士的雕塑與蒼翠群山輝映。本溪滿族自治縣深入挖掘這份厚重的紅色記憶,以東北抗聯第一軍第一次西征會議遺址、關門山抗聯密營遺址、楊靖宇紀念館、宋鐵巖烈士紀念碑等紅色地標為核心,精心規劃了多條“重走抗聯路”紅色培訓路線。昔日這片浸透血淚的紅土地,如今成為后人追尋先輩足跡、汲取精神力量的熱土。
“越來越多的人專程來關門山探尋抗聯的故事。”關門山旅游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張立崗翻開記錄簿,“我們依托這些紅色資源,修建了抗聯廣場、繪制了抗聯主題畫作、編排了舞蹈劇,還開設了專題課程,每年接待學習團隊上萬人次。”
紅色旅游的春風,也吹活了山坳里的陳英村。在景區幫扶下,村民王建國開起特產鋪子,深山里的山榛子、野蜂蜜走出了密林,村里的老宅也變身抗聯主題民宿,火炕桌上還擺著《宋鐵巖詩選》。王建國撫摸著詩選,笑容淳樸:“老輩人爬冰臥雪給抗聯戰士送糧,如今咱守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這安穩紅火的好光景,可不就是戰士們當年拿命搏來的那份盼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