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控專家解讀:什么是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一般接觸者?各級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措施有什么區別?
什么是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一般接觸者?各級密切接觸者的管控措施有什么區別?2月16日,葫蘆島市疾控中心傳染病科李德強科長就近期市民關注的疫情防控問題給予了逐一解答。
什么是密切接觸者、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
一般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是指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癥狀出現前4天開始,或無癥狀感染者標本采樣前4天開始,與其有近距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的人員。流行病學調查專業人員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結合相關部門提供的大數據信息,依據以下原則判定密切接觸者:
1.同一房間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
2.直接照顧者或提供診療、護理服務者;
3.在同一空間內實施可能會產生氣溶膠診療活動的醫護人員;
4.在辦公室、車間、班組、電梯、食堂、教室等同一場所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5.密閉環境下共餐、共同娛樂以及提供餐飲和娛樂服務的人員;
6.探視病例的醫護人員、家屬或其他有近距離接觸的人員;
7.乘坐同一交通工具并有近距離接觸(1米內)人員,包括交通工具上照料護理人員、同行人員(家人、同事、朋友等);
8.暴露于被病例或無癥狀感染者污染的環境和物品的人員;
9.現場調查人員評估認為其他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標準的人員。
密切接觸者的密切接觸者簡稱次密切接觸者,這類人群是指與密切接觸者共同居住生活、同一密閉環境工作、聚餐和娛樂等近距離接觸,但未采取有效防護措施的人員。
如果與疑似病例、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乘坐過飛機、火車和輪船等同一交通工具,在生活、學習、工作以及診療過程中有過接觸,以及共同暴露于商場、農貿(集貿)市場、公交車站、地鐵內等公共場所的人員,但不符合密切接觸者判定原則,則屬于一般接觸者。
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一般接觸者,
其管控措施有什么區別?
密切接觸者: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第八版)的相關規定,密切接觸者將實施14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在此期間的第1、4、7、14天需分別進行一次核酸檢測,解除隔離后開展7天的日常健康監測,并在第2天和第7天各進行一次核酸檢測。
次密切接觸者:根據相關規定,次密切接觸者先實施7天集中隔離醫學觀察,如前7天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均陰性,且其所接觸的密切接觸者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也陰性,則解除隔離,日常健康監測期間必須減少流動,外出時做好個人防護,不參加會議、會展、旅游、聚餐等聚集性活動, 原則上在結束日常健康監測前不得離開所在縣(市、區)。
一般接觸者:對于這部分人群進行健康風險告知,做一次核酸檢測,自我健康監測14天,盡量減少聚集性活動,一旦出現發熱、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覺減退、腹瀉等癥狀時要及時就醫,并主動告知接觸史。
如果與公布的陽性病例或密切接觸者的活動軌跡
有時空重合,應該怎么做?
如果市民發現自己的行程與官方公布的確診病例、密切接觸者的活動軌跡有時空上的重合,也不要緊張,并不等于被感染。首先要自我隔離,做好個人防護,向社區進行報告,等待疾控專業部門的流調核實研判,并服從疾控部門的建議,等待下一步的隔離管控或核酸檢測等措施。
如果接到疾控流調電話該怎么辦?
流行病學調查是疫情控制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市民接到流調電話時,不要緊張慌張,被流調并不等于被感染,有可能你近期接觸過陽性病例,或者暴露在危險環境里。遇到流調人員登門拜訪或電話、微信詢問時,請一定要積極配合專業調查人員,仔細回顧近期健康狀況和旅居史等信息,如實回答,不隱藏不謊報。流調人員只有獲得真實、有效的人群信息,才能科學評估疫情動態,找到傳染源,判定密切接觸者,采取正確的防控措施,控制疫情的傳播。
一定要聽從疾控流調人員的建議,加強個人防護,等待下一步的隔離管控或核酸檢測等措施。拒不配合,故意隱瞞情況,造成疫情傳播的將會被依法依規受到法律追究。公民的個人信息和隱私是受法律保護的,我們對流調所獲得的所有信息都嚴格保密。(市疾控中心)
來源:健康葫蘆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