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綏中疫情防控一線!
這些天,綏中疫情牽動人心。綏中集中隔離點情況怎么樣?防疫物資儲備如何?防疫工作怎么做?……記者探訪疫情防控一線,一起來看。
從2月9日開始,綏中縣圣畔海岸酒店隔離點一共接收了85名集中隔離人員。由醫護人員、后勤保障人員和行政管理人員等13人組成的工作隊24小時駐守在這里。
“每天進行1次核酸采樣,3次體溫測量,6次消毒。”集中隔離點工作人員路畔說,為了防止交叉感染,隔離區內單人單間,醫護人員每進入一個房間進行核酸采樣,出來后都要徹底消殺,才能進入下一個房間。
綏中縣防疫物資倉庫由3個庫房組成,總面積達1000平方米,堆滿了防疫物資。綏中縣發展和改革局副局長王軍說,倉庫內共有一次性醫用口罩33萬個、N95口罩12萬個、酒精1.2萬升、防護服3萬套,至少能保證全縣15天的消耗。
“為了提高防疫物資分發效率,我們簡化了審批手續,鄉鎮相關負責人通過電話即可向倉庫申領物資,一周內補辦相關手續。”王軍說,倉庫工作人員24小時輪班值守,無論什么時間來取物資,隨到隨領。
組織居民進行核酸檢測,駐守小區出入口進行登記和消殺,通過微信群和大喇叭向居民宣講防疫知識……在綏中縣綏中鎮文化社區,40位下沉干部、社區工作人員、網格員和200多位志愿者投身抗疫一線。
文化社區黨委書記唐莉說,2月8日疫情剛發生,就有300多位居民主動聯系社區要求參加志愿服務,其中既有寒假返鄉的大學生,也有60多歲的老黨員,他們的無私奉獻令人感動。
65歲的董桂芝是一名有著31年黨齡的老黨員。作為一名網格員,她每天早上8點都會準時到崗,拿著大喇叭分批次通知各個樓棟的居民下樓采樣,并維持現場秩序。
2月13日下午,綏中縣飄起了雪花,董桂芝的工作還沒有結束。她帶著醫護人員走進社區,為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孕婦和兒童上門采樣。“作為一名黨員,就是要沖鋒在前。這個時候,我不僅不能掉隊,還要給年輕人做榜樣。”董桂芝說。
正月十五,元宵佳節。
在綏中縣封閉管控的農電小區,醫護人員安泰紅剛剛為3個單元70多戶居民做完入戶核酸采樣,防護面屏上的霧氣已經結成了一顆顆小水珠。“從早上8點一直忙活到晚上6點,只有中午能脫下防護服,喝口水、吃口飯。”
“從2月8日被抽調參加核酸采樣工作后就沒回過家,今天元宵節,也不知道兒子一個人在家能不能吃上元宵。”安泰紅說,今天早上乘車路過家門口,她特意給兒子打電話,隔著窗戶遠遠地見了一面,“雖然沒能回家過節略有遺憾,但疫情當前,這是我們醫護人員義不容辭的責任。”
綏中縣報告首例確診病例當天,綏中愛心志愿者協會會長張寶奎就收到300多名志愿者的“請戰書”。很快,張寶奎就組建起了一支志愿者團隊,從事核酸采樣登記、防疫物資轉運、生活物資配送等工作。
在綏中縣的一處物資儲備點,記者看到,17名身穿紅馬甲的志愿者正在從貨車上卸下防疫物資。這樣的貨車一天能來四五輛,20公斤的箱子,志愿者們一天得搬100多箱。“本來我們定了一個排班表,大家輪班,干一天休一天,但志愿者們根本不休息,每天都來,隨叫隨到。”張寶奎說。
2月14日中午,奮戰在綏中縣綏中鎮各疫情防控卡點的“大白”們,又接到了李雙送來的熱乎乎的飯菜。
從2月9日開始,這些一線戰疫的最可愛的“大白”們,每天中午和傍晚就吃上了李雙送來的免費愛心盒飯。
送愛心餐的人叫李雙,是綏中鎮上一家飯店的老板。因看著戰疫一線志愿者們夜以繼日頂著風寒、吃著泡面堅守崗位,心中不忍,于是他和店里的員工一起,為“大白”們做盒飯,并在每天中午和傍晚,都將熱氣騰騰的盒飯送到一線戰疫人員手中。起初,“大白”們婉言謝絕,但拗不過他們的熱心與執著。“近日每天在外工作很冷,能在飯點吃上可口、熱乎的飯菜,我感到很溫暖。謝謝!”一位一線執勤人員真誠地說。
記者了解到,李雙所經營的飯店剛開店不久,但因疫情原因,暫時停止了營業。每天免費送出500 份葷素搭配的盒飯,不是個小數目。但李雙說,看到“大白”們日夜守護在寒風中,十分辛苦,深受感動。“沒有這些冒著危險的公安執勤人員、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就沒有老百姓的安定生活。作為社會的一份子,能為防疫工作出份力,我心甘情愿。”
來源:遼寧日報·北國客戶端、新華社